“实”字托底 “干”字为先

——采油十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采油厂纪实

2024年08月09日 字数:1998 浏览量:
             ●本报通讯员 黄慧
  夜幕下巡检、黎明前抢修、烈日中取样……从寂静的冬天,走过复苏的春天,转战酷暑的夏天,2024已走过三个季节。大山深处,留下了采油十厂两千余名干部员工“实”字托底,“干”字为先,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采油厂的身影。
  生产组织提速提效
  高质量发展,“质”与“量”不可分割。从传统的产量担当到强化效益贡献、高质量发展,采油十厂紧盯原油生产、轻烃产量、新能源三大任务指标,持续优化“一体两翼三体系+N个重点工作组”生产管理模式,大力开展“苦干实干150天,油气突破180万”劳动竞赛,完善考核机制,形成“人人有指标、层层负责任、奖惩凭绩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夺油上产势头强劲。
  严考核硬兑现。这个厂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量化老井、新井、措施、轻烃、光伏发电考核指标权重,按权重比例预兑现。开展季度“生产任务夺杯、技术经营授牌、安全生产扛旗”评比,强化生产运行、产量监控、运行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五项产量监控,产量运行“一条线”全周期监控,生产组织“一路绿灯”高效顺畅。
  作为采油单位,一线是原油稳产上产的决胜战场。采油十厂各采油作业区严肃调度指令“下达、反馈、跟踪、销项”闭环管理,坚持重点井每日晨会通报、五天效果对比、旬度对比分析,优化节点目标、上产措施及控降递减举措,形成专人跟踪、定期核查、月度考核的闭环管控模式,“急事不过夜,要事不转手,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运行效率更高、效果最大化。
  技术引领逆势突围
  上产,不能只图一时轰轰烈烈,更要注重科学求实、久久为功。
  夯实油田稳产基础,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今年的工作会上,采油十厂要求全厂上下按照“四精管理”要求,强化“五个建设”,做实“六大工程”,精耕细作打好油田稳产阵地战,确保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先打基础再精细,实现精细求精益。采油十厂坚持新区上产和老区稳产并重,把劲用在强化基础工作、强化精细管理、加速新井投产、老井挖潜稳产方面,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原油产量良性运行。
  以控降递减为核心,采油十厂抓实基础研究、增储上产、精细注水等工作落地,突出里183等重点油藏综合治理,持续巩固老油田“压舱石”作用,有序推进各类开发试验,油田开发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以里183油藏为重点,开展单砂体刻画710井次,制定稳产对策302井次,实施298井次,实施区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由71.5%上升至71.9%。以精细注水为主线,抓实“源、供、配、注”四项节点,落实“注够水、注好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四条注水要求,油田稳产根基进一步夯实。
  在油藏治理方面,采油十厂持续优化开发技术政策,推进油藏分类分级评价和预警管理,抓实主力油藏压舱石稳产工作,加大综合治理油藏治理力度,开展治理1374 井次,综合治理区自然递减下降2.3%,白239区实现治理目标。
  将华庆转方式作为推动持续上产和效益建产的强力支撑。在白465等4个区块开展转方式扩大试验,明确工业化试验区递减规律、合理开发技术政策,指导后期试验方案参数优化。扩大试验区已投产水平井29口,定向井8口,转采井9口,日产油由49.6吨上升至235吨。同时,稳步推进微生物活化水驱试验,突出注采两端双向提升,探索微生物+治理技术体系,实施注水井大修、重复压裂等治理措施8井次,日增油7.6吨,试验区开发效果持续改善。
  安全环保夯实根基
  “安全即效益”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永恒主题。采油十厂生产区域点多面广,安全管理责重量大,构筑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是关键。
  采油十厂把安全环保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效益、最大的民生”为基本点,科学制定全年“11366”QHSE工作思路,各级安全环保责任有效落实。厂领导带头深入安全生产承包点督导,各单位、部门落实属地、直线责任,严抓专业领域承包商监管、隐患排查治理、交通安全整治、企业文化建设、生产后勤保障,上半年开展承包点安全生产督导655场次,提出建议1386项。
  为进一步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采油十厂先后开展安全环保形势任务目标责任主题宣讲、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6·5”世界环境日、安全生产月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答题、专题培训、安全生产巡回宣讲、案例警示教育、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应急演练、主题演讲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全员安全环保意识。
  “两说清”机制是采油十厂强化安全管理、激发干部员工自主参与安全管理的又一典型做法。针对较大问题、违反“禁令”等,相关责任人在月度例会上“说清楚”,应用监督检查、专项整治等结果,持续推进安全里程碑活动,员工安全环保正向激励奖励492人次8.09万元。
  当前正值夏季高温汛期和生产建设高峰期,采油十厂各基层单位持续加强汛期生产组织,突出雨前、雨中、雨后巡查,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到值班人员、抢险队伍、抢险物资“三落实”,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畅通、第一时间处置、人员安全。同时,开展防汛减灾、安全避险知识培训,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全员防汛、抗汛应急能力和抢险能力,构筑起一道道安全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