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东部天然气评价项目组一体化推动重点领域增储上产

2024年08月09日 字数:1022 浏览量:
  本报讯(通讯员苏文杰)盛夏时节,高温热浪席卷陕北大地。盆地东部天然气评价项目组干部员工紧抓生产建设黄金期,全力奋战在重点领域生产现场。截至8月6日,围绕盆地东部已完钻水平井42口,有效钻遇率94.3%;完成压裂改造试采19口,累计产气量超5000万立方米。
  自4月份盆地东部天然气评价项目组成立以来,面对重点领域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设立“成立即开工”推进组,抽调精兵强将,各路工作高效推进。
  坚持整体谋划、真抓实干,高效率完成项目组建。项目组仅用短短20天,高效完成了办公、住宿、食堂等配套工作。30天时间完成整章建制、9大管理系统搭建、投资下发、车辆配置等工作,印发《盆地东部天然气评价项目组管理制度汇编》,为项目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坚持解放思想、一体推进,高质量夯实资源基础。项目组坚持解放思想,强化基础研究,勘探向不同井深领域立体推进,实现“从点到面、从上到下”全方位夯实。评价不断落实探明地质储量,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部署,地质地震一体化攻关,加快储量快速升级。开发向可动用储量推进,整体按照“由浅到深、由东向西、由南到北”的思路,加快资源转化。
  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高水平突破技术瓶颈。项目组针对重点领域面临的问题,全面推广深表层二开井身结构与低成本防塌钻井液体系,形成高排量、高转速、高钻压的“三高”激进钻井模式,制定针对性井筒清洁措施,水平段一趟钻比例达到87.5%、水平段钻井周期降至5.7天,钻井技术模板基本定型。通过系统开展各类压裂试验,基本明确了I类储层适度规模压裂、II类储层聚能压裂,探索减水无水压裂,推广返排液重复利用,基本明确压裂技术方向。
  坚持质量至上、严抓细管,高标准打造精品工程。项目组按照“源头把关、过程控制、考核评价、总结提升”的管理思路,突出抓好井眼轨迹、取心、固井质量、入井工具管理,严格下套管、取芯、固井、射孔器材检查等关键环节监管,井场配备入井材料检测实验室,现场设立入井材料公示牌,做到井筒质量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管控,持续提升工程质效。
  坚持降本增效、互利共赢,高效益推进项目建设。为持续探索重点领域经济效益开发,甲乙双方按照“统一团结互信、互利共赢”的发展思想,以平台为单元,推广“五化”生产组织模式,逐步固定施工队伍,加快技术迭代升级,力争年度施工效率提升5%、投资降低3%。多专业协同工作实时开展成本写实工作,以钻试为投资控降主要方向,突出差异化设计,细化成本构成要素,实现造价动态调整,建立该领域投资长效控降机制,确保实现提质增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