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 红井子:红井子的风
2024年09月23日
字数:1856
浏览量:
讲述人 左庆生
每每听到“红井子”“王家场”“马坊”“摆宴井”“红柳沟”这些沙滩中的小地名,都会勾起我一连串的回忆,因为在这些地方,我曾经战斗过、拼搏过、奉献过。
记得1977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整队从马岭调往红井子参加会战。经过一天的颠簸,下午4点多才到达目的地——红四井区的王家场,欢迎我们的是宁夏大漠独有的“特产”——刮大风。开车的老师傅说,这里是一年刮一次风,一次刮半年。
由于风刮得太大,卸车都十分困难,更别说搭帐篷安营地了,全队40多号人费了好大的劲,不但没有搭起半顶帐篷,而且在上帐篷顶子时,险些连人带帐篷顶一块被卷走。帐篷搭不起来,饭也没法做,各个班组来人问我:“队长,帐篷实在搭不起来,没处吃饭怎么办?”我没有表态。说实话,我一点主意都没有,无法给同志们一个准确的回答。眼看着天渐渐黑了,风越刮越大,想搭起帐篷是不可能了,我只好把各班长及大班人员叫来,为了避风和彼此讲话能听见,我们面对面站着围成一个圆圈,商量应对办法,最后决定:一是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起,用帐篷顶包盖好,周边用沙土压实,防止夜里被大风刮跑,等到第二天再做打算;二是清点食堂从马岭带来吃剩下的所有馒头,给每个生产班8个、食堂炊管人员留5个、大班队部5个,人均分不到一个冷馒头,让大家简单对付一下;第三,两个班合伙打地铺,用一顶帐篷铺垫在地上,另一顶帐篷盖在上面,然后人穿着工服钻进去挤在一起睡觉。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加上卸车的劳累和长时间的反复搭帐篷,大家人困马乏,所以一倒地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风依然没有减弱的迹象,我跑到附近兄弟井队看了一下,才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在沙漠中生存的经验。别人和我们同一天搬来,同时卸车,但人家全都住进了能避大风的“舒适”的地窝子。我赶紧请教挖制的方法,然后跑回住地,给大家简单地讲了一下,就在沙地上划了一个长方形的线,七手八脚地挖起来。在沙土层还好挖一些,到一米以下就坚硬多了,挖到2米,地窝子就形成了,上边搭上帐篷架子,用帐篷顶一盖,四边用沙土压实,再修上排水小沟,我们的第一个地窝子就成功了。根据第一个做法,各班都开始挖起来。全部挖好后,里面垫上干草或毛毡,小的可住两三个人,大的还能住四五个人,解决了全队人员的住宿问题。中午时分,前指派车送来了饭菜,两天来,大家终于吃了顿热饭。吃过饭,我们就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打理驻地,包括食堂、菜窖、厕所等设施,另一路到井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做开工准备。在前指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我们就融入到了红井子会战中。
通过在大漠中的磨炼,我们也慢慢变得聪明起来,并且还总结出了很多生活经验。比如:像吃面条和喝汤之类的饭,不能一口气吃完,要留一点在碗底,用来沉淀沙子。还有在露天吃饭,不能蹲着吃,要站着吃,因为离地面高,沙子会少刮进碗中一些。又如帐篷支起来,风的阻力大,时常会把顶子刮掉、架子拉坏,加上夜里不停地拍打声,影响休息。所以,我们外来的队伍住宿,就由地面慢慢向地下转移。
红井子会战是一次大兵团作战,协作性、纪律性非常强,要求各单位不光要出色地完成工作,还要完成好多公摊协作的工作。比如像挖管子沟、临时性修路、卸车等,只要上级有命令,各会战单位都必须无条件地去完成。
有一次,在红四井区挖输油管子沟,给我队分配了100米任务,要求必须在两天之内完成,当时正好我们井上的工作是等测井。我想在沙漠中挖管子沟是小菜一碟,早饭后就只带了20来个人向指定地点进发,走时食堂同志问:“要不要中午送饭?”我说:“送什么饭,我看不到11点我们就可以返回来。”没想到刚开始进度很快,可挖到距地面80cm到100cm时,出现了一种白石头,非常坚硬,十字镐挖下去,只看到砸出了个白点,听周围知道的同志讲这叫石膏石,它在地下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连成一大片。这下可碰到难题了,20多个小伙子挥动仅有的4把十字镐轮番上阵,可收效却不大,好多人手上都磨出了血。眼看到了中午又没让送饭,大家又累又饿,都东倒西歪地躺在管沟两边。看到这种状况,我选派了两个同志回驻地取饭,顺便又叫了十来个人增援,并将仅有的10把十字镐全部带来。
好在距驻地不远,一个多小时后,饭、人、工具全都来了。吃过饭,简单地动员了一下,把人分成两组,每组干半个小时,轮流上阵,大家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地挖,又苦干了4个半小时,终于完成了所有分包的百米任务。天快黑了,收拾东西准备返回驻地。这时有人喊了一声:“看,钻井队那边好像有电影。”顺着所指的方向看,果然看到光亮下人头攒动。年轻人的情绪非常高涨,不约而同地说:“看电影去。”我也随着大家一起向亮灯的方向走去。
每每听到“红井子”“王家场”“马坊”“摆宴井”“红柳沟”这些沙滩中的小地名,都会勾起我一连串的回忆,因为在这些地方,我曾经战斗过、拼搏过、奉献过。
记得1977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整队从马岭调往红井子参加会战。经过一天的颠簸,下午4点多才到达目的地——红四井区的王家场,欢迎我们的是宁夏大漠独有的“特产”——刮大风。开车的老师傅说,这里是一年刮一次风,一次刮半年。
由于风刮得太大,卸车都十分困难,更别说搭帐篷安营地了,全队40多号人费了好大的劲,不但没有搭起半顶帐篷,而且在上帐篷顶子时,险些连人带帐篷顶一块被卷走。帐篷搭不起来,饭也没法做,各个班组来人问我:“队长,帐篷实在搭不起来,没处吃饭怎么办?”我没有表态。说实话,我一点主意都没有,无法给同志们一个准确的回答。眼看着天渐渐黑了,风越刮越大,想搭起帐篷是不可能了,我只好把各班长及大班人员叫来,为了避风和彼此讲话能听见,我们面对面站着围成一个圆圈,商量应对办法,最后决定:一是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起,用帐篷顶包盖好,周边用沙土压实,防止夜里被大风刮跑,等到第二天再做打算;二是清点食堂从马岭带来吃剩下的所有馒头,给每个生产班8个、食堂炊管人员留5个、大班队部5个,人均分不到一个冷馒头,让大家简单对付一下;第三,两个班合伙打地铺,用一顶帐篷铺垫在地上,另一顶帐篷盖在上面,然后人穿着工服钻进去挤在一起睡觉。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加上卸车的劳累和长时间的反复搭帐篷,大家人困马乏,所以一倒地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风依然没有减弱的迹象,我跑到附近兄弟井队看了一下,才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在沙漠中生存的经验。别人和我们同一天搬来,同时卸车,但人家全都住进了能避大风的“舒适”的地窝子。我赶紧请教挖制的方法,然后跑回住地,给大家简单地讲了一下,就在沙地上划了一个长方形的线,七手八脚地挖起来。在沙土层还好挖一些,到一米以下就坚硬多了,挖到2米,地窝子就形成了,上边搭上帐篷架子,用帐篷顶一盖,四边用沙土压实,再修上排水小沟,我们的第一个地窝子就成功了。根据第一个做法,各班都开始挖起来。全部挖好后,里面垫上干草或毛毡,小的可住两三个人,大的还能住四五个人,解决了全队人员的住宿问题。中午时分,前指派车送来了饭菜,两天来,大家终于吃了顿热饭。吃过饭,我们就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打理驻地,包括食堂、菜窖、厕所等设施,另一路到井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做开工准备。在前指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我们就融入到了红井子会战中。
通过在大漠中的磨炼,我们也慢慢变得聪明起来,并且还总结出了很多生活经验。比如:像吃面条和喝汤之类的饭,不能一口气吃完,要留一点在碗底,用来沉淀沙子。还有在露天吃饭,不能蹲着吃,要站着吃,因为离地面高,沙子会少刮进碗中一些。又如帐篷支起来,风的阻力大,时常会把顶子刮掉、架子拉坏,加上夜里不停地拍打声,影响休息。所以,我们外来的队伍住宿,就由地面慢慢向地下转移。
红井子会战是一次大兵团作战,协作性、纪律性非常强,要求各单位不光要出色地完成工作,还要完成好多公摊协作的工作。比如像挖管子沟、临时性修路、卸车等,只要上级有命令,各会战单位都必须无条件地去完成。
有一次,在红四井区挖输油管子沟,给我队分配了100米任务,要求必须在两天之内完成,当时正好我们井上的工作是等测井。我想在沙漠中挖管子沟是小菜一碟,早饭后就只带了20来个人向指定地点进发,走时食堂同志问:“要不要中午送饭?”我说:“送什么饭,我看不到11点我们就可以返回来。”没想到刚开始进度很快,可挖到距地面80cm到100cm时,出现了一种白石头,非常坚硬,十字镐挖下去,只看到砸出了个白点,听周围知道的同志讲这叫石膏石,它在地下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连成一大片。这下可碰到难题了,20多个小伙子挥动仅有的4把十字镐轮番上阵,可收效却不大,好多人手上都磨出了血。眼看到了中午又没让送饭,大家又累又饿,都东倒西歪地躺在管沟两边。看到这种状况,我选派了两个同志回驻地取饭,顺便又叫了十来个人增援,并将仅有的10把十字镐全部带来。
好在距驻地不远,一个多小时后,饭、人、工具全都来了。吃过饭,简单地动员了一下,把人分成两组,每组干半个小时,轮流上阵,大家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地挖,又苦干了4个半小时,终于完成了所有分包的百米任务。天快黑了,收拾东西准备返回驻地。这时有人喊了一声:“看,钻井队那边好像有电影。”顺着所指的方向看,果然看到光亮下人头攒动。年轻人的情绪非常高涨,不约而同地说:“看电影去。”我也随着大家一起向亮灯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