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立方米采气厂的蜕变之路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采气一厂发展综述
2024年11月15日
字数:3920
浏览量:
□本报通讯员 周明川 记者 马静
37万平方千米的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古生界的沧海桑田也给了这片土地最复杂的地层构造。如何攻克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世界级难题,让潜伏地底的“资源宝藏”重见天日?直到35年前的夏天,28.34万立方米气流从陕参1井喷涌而出,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开创了长庆油田油气并举的新局面。自此,长庆采气人奋斗的脚步再未停歇,作为长庆油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采气一厂用储量产量高速增长向党和人民交出了端牢能源饭碗、长期稳产保供的“高分”答卷。
从年产气量不足1亿立方米,到年产天然气100亿立方米以上;从数字化试点、智能化升级到两化融合、大监控模式平稳运行,回望过去的发展历程,采气一厂始终把爱国之心化为“争气”之行,2021年建成长庆油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陕224储气库、雷龙湾储气库双库并行,煤层气新领域勘探拓展,全厂规模增储初具雏形,长庆气区“排头兵”的名片越擦越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采气一厂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大采气人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加快靖边气田和苏东南区的勘探开发,推进两化融合促进智能化发展,推动大厂变强厂的转型升级,奋力打造长期效益稳产的一流现代化采气厂,更好地当好“顶梁柱”、做好“压舱石”,为共绘世界一流大油气田长庆新图景贡献中坚力量。
清洁能源如何“走遍”万里山河?持续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
10月的陕北大地秋风渐起,金黄摇曳之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光伏板在秋日暖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转化出绿色电能点亮气区;还有不断升级改造的低碳集气站、零碳井场掩映在草木间,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而在采气一厂的5座净化厂,每天有约3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汇入供气管网,输送给沿线万千用户。
时间倒流回1989年6月,陕参1井获无阻流量28.3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拉开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勘探天然气的序幕。创业之初,长庆采气人组织“精兵强将”开展气田大会战,勘探人员挺身而出,在先天不足的“三低”气田勘探钻研,开展试采作业和先导性试验,促使资源“版图”得以不断拓展,一些此前没有认识到的层系和区块得以“重见天日”。
踞守西北,胸怀全中国,一路克难奋进。随着天然气产量的提升,采气一厂肩负着为靖西沿线以及京津冀地区供气的重任。1997年9月10日,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输往首都北京,向“西气东输”供“先锋气”,“西气东输”能源大动脉主供气源地成为长庆气区引以为傲的亮丽名片。2008年7月,靖边天然气点燃奥运圣火,为“绿色奥运”提供了重要而坚实的清洁能源保障。到2021年,采气一厂迎来它的高光时刻,天然气年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成为长庆油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
老一辈坚守信念,奋斗一生;年轻人接过接力棒,用青春和热血为能源保供奉献力量。如今,长庆油田已建成国内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规模大气区,连续13年保持国内第一大产气区地位,其中,年产百亿立方米之上的采气一厂,在长庆气区的保供版图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重要一极。无论是从能源保供大局来看,还是从企业发展布局而言,天然气长期效益稳产直接体现着气田的核心竞争力,是“立身之本”,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除了采掘清洁能源,采气一厂还用“植绿”来“护绿”。投产至今,种植碳汇林、建设友谊林,恢复林地、草地、耕地,以及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退井还林等,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先导示范区建设,从低碳建产、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替代、固碳工程等方面,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升级,下足环保和生产协调发展的硬功夫。
山高不厌攀,畏途犹可越。眺望前路,何以端牢能源饭碗确保产量势头向上?广大采气人在戈壁大漠从未停下勘探的脚步,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打好勘探开发进攻仗,持续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以强劲的资源保障,为建设长期效益稳产、为人民群众奉献清洁能源奋斗不息。
安全生产如何“决胜”27载?施行全链条智能化安全监管
入秋后的鄂尔多斯盆地颇有些寒冷,一边是草木渐黄的绚丽,一边又有更深露重、草木挂霜之气候,此时天空澄明,秋景浓郁,生在这里的靖边气田,地表往下深入千米,蕴藏着丰富的含硫天然气资源。
含硫气田开发,安全是重中之重。从1997年建厂到现今2024年,27载光阴倏忽而逝,采气一厂一以贯之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打造了低渗透碳酸盐气藏长期稳产典范。
“以人为本,安全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采气一厂主管安全的副厂长介绍。这个厂开发建设尽力按照“安全规格等级最高、气井控制水平最高、员工技术水平最高、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标准,通过制度建设、过程管控、数字技术等方面,构建起安全生产管理“铜墙铁壁”,有力保证了靖边气田含硫天然气得以安全清洁高效开发。
——用过程管控“治本攻坚”。要保障长治久安,生产站场安全是重点也是难点,采气一厂通过编制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案,统一风险辨识范围,固化风险辨识流程,明确风险防控责任,采取岗位巡查、班组自查、区级排查、厂级检查和内部审核等多种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现场隐患问题排查。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作业条件分析等工具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气田生产所有作业单元开展风险辨识,形成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常态化机制。同时,用好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清单、治理清单,按照“日跟进、周通报、月督办、季分析”的方式加快隐患整治,推进问题“查、治、销”闭环管理。
——用智能建强“安全防线”。在千里气区,气井和场站分布在各个山头,如何确保数据传输精准监测一线安全生产?采气一厂西安集中监控中心投运后,实施“生产系统双保险监控、网络链路多方向保护、视频监控集成整合、生产调度集群协同”,全面保障了数据传输和网络通信安全。通过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作业过程、重点风险部位、HSE履职等情况进行全天候在线监管,构建形成“气井―管线―集气站―净化厂”全链条智能化安全监管新模式。以应急联动指挥为例,一旦发生应急情况,能够通过监控中心大屏幕即时查看,“一张图”指挥调度,相关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联动处置,切实提升决策效力。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走进气田生产现场,安全监督员严格对违章行为制止、教育以及考核,全厂上下“人人都是安全员”,全力纠正“经验派”“粗心派”等漠视忽略安全作业风险的行为,共同构筑起安全生产的坚强防线。这也是采气一厂高质量安全管理“二十七年如一日”的工作常态。
产业变革如何“破解”转型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0月22日清晨,天气微凉,夜间起霜的草木,此刻在太阳下泛起一片片闪着光的白露。采气一厂工艺研究所完整性管理室内,正火热讨论着含硫气田地面集输管线防腐的技术问题,技术员们对不同材料的腐蚀程度进行类比。工艺研究所的工作职责虽然偏管理,却仍对确保气田安全的技术问题不断求证、精益求精,科技创新对气田安全稳产的重要作用,从中可见一斑。
靖边气田是低渗、低压、低丰度气藏,从这样的石头缝中规模开采天然气并非易事,它的横空出世,本身就是勘探史上的最大创新。从陕参一井的钻探成功到如今百亿方气田的建立,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每一步前进都见证了创新与坚持的力量。
在采气一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其一凸显在科技创新,其二是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其三体现在智能气田建设。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以数字化、智能化与天然气生产的融合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采气一厂的产能建设现场、地质和工艺两所、天然气生产场站……创新技术拔节生长,生产力变革正在不断发生。聚焦增储上产,突出技术创新。一方面,需要抓好工艺攻关,以数智手段升级全生命周期排水采气技术,确保天然气产得足、输得出、运行稳;另一方面,还需抓好地质研究,强化后续建产评价,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正在加速攻关。在此基础上,这个厂不断推进产业创新,改善能耗结构,推动天然气开发建设全过程低碳化清洁化,扩大清洁用能规模,全力推进光伏建设,建成了一批低碳、零碳示范站场;跟踪采出水提锂等攻关试验,进一步拓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空间。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采气一厂把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人才强企战略,积极探索聚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通过搭建优质平台,让各类人才在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中历练成长,在“项目+人才”“揭榜挂帅”“课题长制”实践中锻炼人才。编制二级、三级工程师管理方案和培养计划,确立短期、长期攻关项目,签订年度及任期工作任务书,实行考核强制分级、岗位动态管理、薪酬浮动发放等制度,确保专业工程师履职作用发挥,助推各类人才快速成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数智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质跃”的核心动能。2018年,采气一厂启动智能气田建设,以手持智能终端、巡站机器人等科技的“登堂入室”为标志,靖边气田率先走向智能化的快车道。特别是从2022年开始,该厂西安集中监控中心建成以来,全方位推动“安眼工程”、信息补强工程、“大监控”模式改革,智能技术的“红利”,正一点一滴蔓延到勘探开发、生产运行、安全环保、应急指挥、经营管理、服务保障等各业务领域。
一切过往,皆为序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策马驰骋的采气一厂如何破茧成蝶?
如今的采气一厂,“打造长期效益稳产的一流现代化采气厂”已成为未来的新航标,“大厂变强厂”指引着广大采气人拓宽发展空间,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征程中赢得竞争优势,为长庆油田共绘“大强壮美长”新发展图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7万平方千米的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古生界的沧海桑田也给了这片土地最复杂的地层构造。如何攻克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世界级难题,让潜伏地底的“资源宝藏”重见天日?直到35年前的夏天,28.34万立方米气流从陕参1井喷涌而出,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开创了长庆油田油气并举的新局面。自此,长庆采气人奋斗的脚步再未停歇,作为长庆油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采气一厂用储量产量高速增长向党和人民交出了端牢能源饭碗、长期稳产保供的“高分”答卷。
从年产气量不足1亿立方米,到年产天然气100亿立方米以上;从数字化试点、智能化升级到两化融合、大监控模式平稳运行,回望过去的发展历程,采气一厂始终把爱国之心化为“争气”之行,2021年建成长庆油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陕224储气库、雷龙湾储气库双库并行,煤层气新领域勘探拓展,全厂规模增储初具雏形,长庆气区“排头兵”的名片越擦越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采气一厂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大采气人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加快靖边气田和苏东南区的勘探开发,推进两化融合促进智能化发展,推动大厂变强厂的转型升级,奋力打造长期效益稳产的一流现代化采气厂,更好地当好“顶梁柱”、做好“压舱石”,为共绘世界一流大油气田长庆新图景贡献中坚力量。
清洁能源如何“走遍”万里山河?持续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
10月的陕北大地秋风渐起,金黄摇曳之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光伏板在秋日暖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转化出绿色电能点亮气区;还有不断升级改造的低碳集气站、零碳井场掩映在草木间,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而在采气一厂的5座净化厂,每天有约3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汇入供气管网,输送给沿线万千用户。
时间倒流回1989年6月,陕参1井获无阻流量28.3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拉开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勘探天然气的序幕。创业之初,长庆采气人组织“精兵强将”开展气田大会战,勘探人员挺身而出,在先天不足的“三低”气田勘探钻研,开展试采作业和先导性试验,促使资源“版图”得以不断拓展,一些此前没有认识到的层系和区块得以“重见天日”。
踞守西北,胸怀全中国,一路克难奋进。随着天然气产量的提升,采气一厂肩负着为靖西沿线以及京津冀地区供气的重任。1997年9月10日,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输往首都北京,向“西气东输”供“先锋气”,“西气东输”能源大动脉主供气源地成为长庆气区引以为傲的亮丽名片。2008年7月,靖边天然气点燃奥运圣火,为“绿色奥运”提供了重要而坚实的清洁能源保障。到2021年,采气一厂迎来它的高光时刻,天然气年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成为长庆油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
老一辈坚守信念,奋斗一生;年轻人接过接力棒,用青春和热血为能源保供奉献力量。如今,长庆油田已建成国内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规模大气区,连续13年保持国内第一大产气区地位,其中,年产百亿立方米之上的采气一厂,在长庆气区的保供版图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重要一极。无论是从能源保供大局来看,还是从企业发展布局而言,天然气长期效益稳产直接体现着气田的核心竞争力,是“立身之本”,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除了采掘清洁能源,采气一厂还用“植绿”来“护绿”。投产至今,种植碳汇林、建设友谊林,恢复林地、草地、耕地,以及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退井还林等,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先导示范区建设,从低碳建产、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替代、固碳工程等方面,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升级,下足环保和生产协调发展的硬功夫。
山高不厌攀,畏途犹可越。眺望前路,何以端牢能源饭碗确保产量势头向上?广大采气人在戈壁大漠从未停下勘探的脚步,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打好勘探开发进攻仗,持续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以强劲的资源保障,为建设长期效益稳产、为人民群众奉献清洁能源奋斗不息。
安全生产如何“决胜”27载?施行全链条智能化安全监管
入秋后的鄂尔多斯盆地颇有些寒冷,一边是草木渐黄的绚丽,一边又有更深露重、草木挂霜之气候,此时天空澄明,秋景浓郁,生在这里的靖边气田,地表往下深入千米,蕴藏着丰富的含硫天然气资源。
含硫气田开发,安全是重中之重。从1997年建厂到现今2024年,27载光阴倏忽而逝,采气一厂一以贯之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打造了低渗透碳酸盐气藏长期稳产典范。
“以人为本,安全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采气一厂主管安全的副厂长介绍。这个厂开发建设尽力按照“安全规格等级最高、气井控制水平最高、员工技术水平最高、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标准,通过制度建设、过程管控、数字技术等方面,构建起安全生产管理“铜墙铁壁”,有力保证了靖边气田含硫天然气得以安全清洁高效开发。
——用过程管控“治本攻坚”。要保障长治久安,生产站场安全是重点也是难点,采气一厂通过编制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案,统一风险辨识范围,固化风险辨识流程,明确风险防控责任,采取岗位巡查、班组自查、区级排查、厂级检查和内部审核等多种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现场隐患问题排查。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作业条件分析等工具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气田生产所有作业单元开展风险辨识,形成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常态化机制。同时,用好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清单、治理清单,按照“日跟进、周通报、月督办、季分析”的方式加快隐患整治,推进问题“查、治、销”闭环管理。
——用智能建强“安全防线”。在千里气区,气井和场站分布在各个山头,如何确保数据传输精准监测一线安全生产?采气一厂西安集中监控中心投运后,实施“生产系统双保险监控、网络链路多方向保护、视频监控集成整合、生产调度集群协同”,全面保障了数据传输和网络通信安全。通过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作业过程、重点风险部位、HSE履职等情况进行全天候在线监管,构建形成“气井―管线―集气站―净化厂”全链条智能化安全监管新模式。以应急联动指挥为例,一旦发生应急情况,能够通过监控中心大屏幕即时查看,“一张图”指挥调度,相关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联动处置,切实提升决策效力。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走进气田生产现场,安全监督员严格对违章行为制止、教育以及考核,全厂上下“人人都是安全员”,全力纠正“经验派”“粗心派”等漠视忽略安全作业风险的行为,共同构筑起安全生产的坚强防线。这也是采气一厂高质量安全管理“二十七年如一日”的工作常态。
产业变革如何“破解”转型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0月22日清晨,天气微凉,夜间起霜的草木,此刻在太阳下泛起一片片闪着光的白露。采气一厂工艺研究所完整性管理室内,正火热讨论着含硫气田地面集输管线防腐的技术问题,技术员们对不同材料的腐蚀程度进行类比。工艺研究所的工作职责虽然偏管理,却仍对确保气田安全的技术问题不断求证、精益求精,科技创新对气田安全稳产的重要作用,从中可见一斑。
靖边气田是低渗、低压、低丰度气藏,从这样的石头缝中规模开采天然气并非易事,它的横空出世,本身就是勘探史上的最大创新。从陕参一井的钻探成功到如今百亿方气田的建立,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每一步前进都见证了创新与坚持的力量。
在采气一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其一凸显在科技创新,其二是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其三体现在智能气田建设。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以数字化、智能化与天然气生产的融合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采气一厂的产能建设现场、地质和工艺两所、天然气生产场站……创新技术拔节生长,生产力变革正在不断发生。聚焦增储上产,突出技术创新。一方面,需要抓好工艺攻关,以数智手段升级全生命周期排水采气技术,确保天然气产得足、输得出、运行稳;另一方面,还需抓好地质研究,强化后续建产评价,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正在加速攻关。在此基础上,这个厂不断推进产业创新,改善能耗结构,推动天然气开发建设全过程低碳化清洁化,扩大清洁用能规模,全力推进光伏建设,建成了一批低碳、零碳示范站场;跟踪采出水提锂等攻关试验,进一步拓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空间。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采气一厂把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人才强企战略,积极探索聚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通过搭建优质平台,让各类人才在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中历练成长,在“项目+人才”“揭榜挂帅”“课题长制”实践中锻炼人才。编制二级、三级工程师管理方案和培养计划,确立短期、长期攻关项目,签订年度及任期工作任务书,实行考核强制分级、岗位动态管理、薪酬浮动发放等制度,确保专业工程师履职作用发挥,助推各类人才快速成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数智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质跃”的核心动能。2018年,采气一厂启动智能气田建设,以手持智能终端、巡站机器人等科技的“登堂入室”为标志,靖边气田率先走向智能化的快车道。特别是从2022年开始,该厂西安集中监控中心建成以来,全方位推动“安眼工程”、信息补强工程、“大监控”模式改革,智能技术的“红利”,正一点一滴蔓延到勘探开发、生产运行、安全环保、应急指挥、经营管理、服务保障等各业务领域。
一切过往,皆为序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策马驰骋的采气一厂如何破茧成蝶?
如今的采气一厂,“打造长期效益稳产的一流现代化采气厂”已成为未来的新航标,“大厂变强厂”指引着广大采气人拓宽发展空间,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征程中赢得竞争优势,为长庆油田共绘“大强壮美长”新发展图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