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国际合作共赢之路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长北作业分公司发展综述
2024年12月23日
字数:2027
浏览量:
□本报通讯员 何建宏 井龙飞 记者 安祥燕
1999年9月,由长庆油田公司代表中国石油与壳牌公司签订长北项目合作合同。作为壳牌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陆上上游合作开发项目,长北项目一度备受关注。2016年1月1日,随着作业权正式移交,长北作业分公司应运而生。走过25年,长北合作项目已成为中国石油最早、最大、最成功的对外合作项目之一,成就了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样板和典范。长北合作项目何以行稳致远?25年国际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长北经验”是否可复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长北、了解长北,共同探寻长北高质量发展密码——
10月底,走进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腹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长北作业分公司生产现场处处呈现出繁忙紧张的生产景象,广大干部员工正全力以赴为迎战天然气冬季保供“大考”攒粮草、做“热身”。长北作业分公司生产运行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长北已全面完成各项检修工作,加热设备、注醇解堵措施也已全部到位。我们将全力抓安全、保冬供、争先锋,保证冬季高峰期供气能力,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上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北项目毅然走上“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合作之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周年之际,长北作业分公司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截至目前,长北项目累计生产天然气已突破611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7300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1.63亿吨。
长北合作项目的成长,正是中国石油国际合作战略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25年来,长北合作项目始终坚持和聚力、合共赢的理念,在这条国际合作之路上不断探索和挖掘,持续深化“自营开发+国际合作”的“榆林气田开发模式”,并成功嫁接了中国石油管理理念和壳牌公司HSE管理文化,构建了独特的QHSE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中外双方员工为同一个梦想并肩前行,在技术创新、卓越运营、安全环保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新时代“长北经验”。
“三低”气藏如何实现高效开发?
打造技术利器,把地下每一方气都牢牢“攥在手心”
长北作业分公司负责开发的长北区块地处长庆榆林气田北部,属于典型的“低产、低压、低丰度”气藏,开发难度极大。中外合作双方深知,合力深化地质理论认识、打造技术利器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在评价初期,面对多期次河道叠置砂体、河道间存在阻流带的低渗砂岩储层,中外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大胆应用世界先进的地质建模技术,通过开展露头剖面勘察、地震和测井资料解释、岩心物性分析、基础图件绘制等大量地质研究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对长北区块进行了全方位的“解剖”,建立起三维地质模型,并根据新完钻井资料持续优化,重点针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开展气藏精细描述,为实现滚动开发优选建产“甜点”区。
在钻井方面,长北合作项目开创性地引入了“大位移双分支水平井开发技术”,主体采用丛式双分支水平井开发,每个井丛部署3口双分支水平井,每口井在储层内实施侧钻分支,平均单分支水平段长度为2000米,分支夹角90°,穿过多个低渗阻流带,连接更多砂体,6条水平分支在储层平面上呈360°分布,实现平面含气砂体实现全覆盖,多个分支就像手指一样张开,牢牢把目标气藏“攥在手心”。据测算,这样的单个井丛控制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以上,控制储量超60亿立方米。
长北作业分公司技术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定峰介绍:“借鉴海洋钻大位移井理念,长北合作项目以‘打快、打长、防坍塌和防污染’为设计原则,实施平台丛式大位移双分支水平井,完成的水平井平均初始日产量达80万立方米,最高的单井日产量超过220万立方米。这在气田开发中并不多见。2008年,以15口双分支水平井实现了年产30亿立方米天然气,创造了业内的奇迹”。
为了更好地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后期气井操作成本,长北合作项目因地制宜,采用二级布站集输管网。以处理厂为中心,沿主砂带布置干线,井丛则巧妙分布于干线两侧,不设集气站,这样的布局确保了天然气带液全流程的密闭输送,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经过25年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外合作双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逐步构建了以双分支水平井为核心的地质气藏、钻采工程、地面集输三大类共18项主体工艺技术体系,实现了“稀井高产”的突破。同时,也创造了多项纪录,长北合作项目荣获中国石油对外合作先进技术与管理奖、壳牌全球管理奖牌、壳牌全球陆上最佳钻机等荣誉称号。长北合作项目的技术创新之路,不仅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石油低渗透气藏高效开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220人如何管住118口气井?
推进卓越运营,让管理业绩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 卓 越 运 营 管 理 简 称 OE(OperationalExcellence)管理,我们通过多年的现场实践,总结出员工技能管理、工作许可管理、运行参数管理等‘七项具体内容’,保障了企业资产的操作运行与企业HSE管理理念高度一致,使企业在实现生产目标的同时,风险控制、工作效率大幅度改进,管理水平持续有效提升,OE管理业绩始终保持在壳牌全球各项目前列。”长北作业分公司生产运维中心副主任王虎丹说道。
(下转第三版)
1999年9月,由长庆油田公司代表中国石油与壳牌公司签订长北项目合作合同。作为壳牌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陆上上游合作开发项目,长北项目一度备受关注。2016年1月1日,随着作业权正式移交,长北作业分公司应运而生。走过25年,长北合作项目已成为中国石油最早、最大、最成功的对外合作项目之一,成就了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样板和典范。长北合作项目何以行稳致远?25年国际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长北经验”是否可复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长北、了解长北,共同探寻长北高质量发展密码——
10月底,走进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腹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长北作业分公司生产现场处处呈现出繁忙紧张的生产景象,广大干部员工正全力以赴为迎战天然气冬季保供“大考”攒粮草、做“热身”。长北作业分公司生产运行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长北已全面完成各项检修工作,加热设备、注醇解堵措施也已全部到位。我们将全力抓安全、保冬供、争先锋,保证冬季高峰期供气能力,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上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北项目毅然走上“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合作之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周年之际,长北作业分公司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截至目前,长北项目累计生产天然气已突破611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7300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1.63亿吨。
长北合作项目的成长,正是中国石油国际合作战略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25年来,长北合作项目始终坚持和聚力、合共赢的理念,在这条国际合作之路上不断探索和挖掘,持续深化“自营开发+国际合作”的“榆林气田开发模式”,并成功嫁接了中国石油管理理念和壳牌公司HSE管理文化,构建了独特的QHSE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中外双方员工为同一个梦想并肩前行,在技术创新、卓越运营、安全环保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新时代“长北经验”。
“三低”气藏如何实现高效开发?
打造技术利器,把地下每一方气都牢牢“攥在手心”
长北作业分公司负责开发的长北区块地处长庆榆林气田北部,属于典型的“低产、低压、低丰度”气藏,开发难度极大。中外合作双方深知,合力深化地质理论认识、打造技术利器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在评价初期,面对多期次河道叠置砂体、河道间存在阻流带的低渗砂岩储层,中外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大胆应用世界先进的地质建模技术,通过开展露头剖面勘察、地震和测井资料解释、岩心物性分析、基础图件绘制等大量地质研究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对长北区块进行了全方位的“解剖”,建立起三维地质模型,并根据新完钻井资料持续优化,重点针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开展气藏精细描述,为实现滚动开发优选建产“甜点”区。
在钻井方面,长北合作项目开创性地引入了“大位移双分支水平井开发技术”,主体采用丛式双分支水平井开发,每个井丛部署3口双分支水平井,每口井在储层内实施侧钻分支,平均单分支水平段长度为2000米,分支夹角90°,穿过多个低渗阻流带,连接更多砂体,6条水平分支在储层平面上呈360°分布,实现平面含气砂体实现全覆盖,多个分支就像手指一样张开,牢牢把目标气藏“攥在手心”。据测算,这样的单个井丛控制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以上,控制储量超60亿立方米。
长北作业分公司技术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定峰介绍:“借鉴海洋钻大位移井理念,长北合作项目以‘打快、打长、防坍塌和防污染’为设计原则,实施平台丛式大位移双分支水平井,完成的水平井平均初始日产量达80万立方米,最高的单井日产量超过220万立方米。这在气田开发中并不多见。2008年,以15口双分支水平井实现了年产30亿立方米天然气,创造了业内的奇迹”。
为了更好地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后期气井操作成本,长北合作项目因地制宜,采用二级布站集输管网。以处理厂为中心,沿主砂带布置干线,井丛则巧妙分布于干线两侧,不设集气站,这样的布局确保了天然气带液全流程的密闭输送,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经过25年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外合作双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逐步构建了以双分支水平井为核心的地质气藏、钻采工程、地面集输三大类共18项主体工艺技术体系,实现了“稀井高产”的突破。同时,也创造了多项纪录,长北合作项目荣获中国石油对外合作先进技术与管理奖、壳牌全球管理奖牌、壳牌全球陆上最佳钻机等荣誉称号。长北合作项目的技术创新之路,不仅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石油低渗透气藏高效开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220人如何管住118口气井?
推进卓越运营,让管理业绩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 卓 越 运 营 管 理 简 称 OE(OperationalExcellence)管理,我们通过多年的现场实践,总结出员工技能管理、工作许可管理、运行参数管理等‘七项具体内容’,保障了企业资产的操作运行与企业HSE管理理念高度一致,使企业在实现生产目标的同时,风险控制、工作效率大幅度改进,管理水平持续有效提升,OE管理业绩始终保持在壳牌全球各项目前列。”长北作业分公司生产运维中心副主任王虎丹说道。
(下转第三版)